伺服 / 空心杯 / 异步电机三大赛道揭秘:千亿市场、技术壁垒与国产突围路径电机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5-04-09 16:48:5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互联网  
伺服电机、空心杯电机、异步电机图.png

     在智能制造与绿色交通加速融合的当下,电机作为核心动力部件正迎来技术变革与市场扩容的双重机遇。本文聚焦伺服、空心杯、异步电机三大赛道:伺服电机凭借高精度控制稳居工业自动化核心,2030 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 395 亿元;空心杯电机以小体积高功率密度成为人形机器人 “心脏”,国内企业正突破绕线工艺等技术壁垒;异步电机则以成本与可靠性优势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迈向高效化、集成化新趋势。三大领域如何改写产业格局?国产企业又如何破局突围?一文解析关键技术与市场密码


      伺服电机行业研究精要     

伺服电机.jpeg

      伺服电机是控制电机领域的核心产品,广泛应用于需要精准控制的场景。其转子由永磁材料制成,通过编码器反馈实现精准控制,分为直流和交流两种类型,其中直流伺服电机占据约83%的市场份额。伺服电机的精确度依赖于编码器的分辨率,其在工业机器人、医疗器械、汽车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技术进步,正逐步替代传统电机。


一:产业链分析

伺服电机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1.上游:主要包括稀土磁材和电子零部件等关键原材料,中国稀土磁材供应稳定,为伺服电机生产提供了基础。

2.中游:涵盖伺服电机制造、伺服驱动器制造和数控系统研发,这些环节确保了伺服电机的高效运作和精准控制。

3.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医疗器械、机器人制造、汽车制造等,对高性能伺服电机需求迫切。预计到2030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需求将达到395亿元,全球需求达到513亿元


二: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

1. 市场规模与增长:近年来,伺服电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约为195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2024年将突破223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4.36%。全球伺服电机市场同样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3年底全球市场规模已增长至530亿元人民币,年度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2. 竞争格局:伺服电机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日本、欧洲和美国的企业,以及一些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制造商。在中国市场,伺服电机行业分为日系、欧美系、台湾系和国产品牌四个阵营。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品牌占比超过50%,其中汇川技术首次市场份额占比排名第一,市占率达15.9%


三:技术发展趋势

1. 高精度、高性能:伺服电机能够实现精确的位置和速度控制,满足高精度、高速度的应用需求。

2. 智能化和网络化:伺服电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应用成为市场新趋势,能够准确控制速度、位置,实现高精度、高速度的动力输出。

3. 节能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伺服电机制造商也在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生产方式


四:  面临的挑战

1. 技术壁垒较高:伺服电机行业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包括电磁设计、机械设计、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知识。

2.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国内外伺服电机企业的不断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

3. 供应链稳定性问题:原材料供应短缺、价格波动等问题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交货期延长


五:  总结

1. 市场增长潜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为伺服电机市场带来显著增量机会。汽车和工业装备等行业技术升级,提升了对伺服电机的需求。

2. 国产化战略意义: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逐渐进入高端市场,对机器人产业国产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 行业壁垒与竞争优势:伺服电机行业存在高技术和市场壁垒,满足技术要求的企业能够获得市场先发优势,通过研发积累保持议价能力。

4. 市场定位与发展趋势:国产伺服电机市占率提升,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领域中,欧美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伺服系统发展趋势指向小型化、高端进口替代以及算法高端化。


伺服电机行业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企业需持续提升技术水平,突破高端市场壁垒,以实现行业的全面国产化和国际化发展


      空心杯电机:技术壁垒与国内企业崛起     

空心杯电机爆炸图.png


发展背景

随着特斯拉、英伟达、华为等全球厂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加码布局,空心杯电机作为关键部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部件中,空心杯电机因其小体积、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成为技术壁垒较高的价值增量环节。特别是在灵巧手驱动装置上,手指关节需要较高自由度,需配备小体积、高功率电机,因此主要使用空心杯电机方案。


技术壁垒

空心杯电机的技术壁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绕线工艺

    空心杯电机的绕线工艺是其核心技术壁垒之一。线圈的绕制过程直接影响电机的体积、转速、功率密度和良率等性能。无铁芯的自支撑绕组由漆包线制成,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施加压力和温度将相邻电线的漆融化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绕组结构。绕线技术按成型方式分为卷绕生产和一次成型生产:

    卷绕生产:先将铜线绕制成几何形状的空心线圈,进而将线圈挤扁,制成扁平的铜线板,最后将线板绕成圆柱状的线圈。该工艺复杂,生产效率较低,废品率高。

    一次成型:通过绕线机将铜线按照既定规则缠绕在主轴上,一次成型,不需要卷圆压扁等工序,工艺简单,绕制效率高。目前我国多采用卷绕式生产技术,生产高性能大尺寸线圈的技术有待提升。

    绕线技术按线圈绕法分为直绕形、马鞍形、斜绕形三种形式。其中,斜绕形和马鞍形的绕制工艺简单,具有电枢重量轻、转动惯量小、时间常数小、拖动特性好、输出力矩大等优势,是国外先进空心杯电机厂商常用的两种线圈形式。例如,德国Faulhaber电机采用斜绕形线圈,瑞士Maxon电机采用马鞍形线圈,因而电机性能更加优越。


2. 绕线设备

    空心杯电机的绕线设备也是技术壁垒的一部分。绕线机全球头部厂商集中在欧美和日本,包括瑞士Meteor、日本田中精机、日本日特机械等企业。这些海外厂商设备先进,基本实现了绕线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绕线设备质量可靠,生产效率高。国内绕线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技术与海外存在差距。我国绕线机研发起步晚,线圈设计以卷绕式为主,工序较为繁琐。部分绕线机可实现一次成型绕制,但面对较大功率电机的粗线径线圈,国产设备在可靠性和绕制精度方面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国内绕线机厂商包括中特科技、勤联科技、台立电子等公司。


3. 设计环节

    空心杯电机的设计需要结合材料细分牌号、转子杯类型进行优化,国内厂商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与海外存在差距。海外企业如Maxon、Faulhaber、Portescap在技术起源、产品种类数量及全球化的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4. 加工环节 

    空心杯电机的结构属于无齿槽结构,没有定子槽,所有漆包线都是悬空绕线,内部没有任何支撑,加工精度直接影响磁场的稳定性。因此,加工过程中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主要生产企业

全球方面,瑞士Maxon、德国Faulhaber、瑞士Portescap等头部企业长期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国内厂商正在加速布局:


鸣志电器:专注于运动控制领域,拥有步进、直流无刷、交流伺服、空心杯电机等电机产品。公司通过多次收购掌握核心技术,包括收购美国LinEngineering、瑞士Technosoft Motion AG、鼎智科技。混合式步进电机全球市占率超10%,位列全球第四;空心杯电机已处于中小批量供货阶段。


伟创电气:电气传动、工业控制领域国内头部厂商。切入机器人领域,布局空心杯电机、无框电机等;适用于灵巧手10mm的空心杯电机模组已经取得小批量订单。


雷赛智能:运动控制领域的国内领军企业,主要产品为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可编程运动控制器。空心杯电机已经成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协作机器人关节、AGV/AMR移动机器人等领域。


兆威机电:全球领先的微型传动系统制造商,主营微型传动系统、微型驱动系统。转矩直流电机、无刷空心杯电机、8mm永磁步进电机均已形成系列产品,正开展4mm直径无刷空心杯电机攻关,以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江苏雷利:公司已自研完成8mm有刷空心杯和10mm无刷空心杯,最高转速可达10万转,16mm空心杯电机已实现批量生产,并供货于海外市场。


拓邦股份:已成功研发出高密度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产品,空心杯电机具有高性能、低噪音、低功耗等特点,转速可达到数千转每分钟,适合用于需要高精度控制的机器部件。


昊志机电:公司已具备多尺寸空心杯电机,产品性能领先行业,且其空心杯电机具备体积小、可控性高、噪音小等优点,契合人形机器人灵巧手需求。


鼎智科技:鼎智科技的空心杯电机技术已基本成熟,其最小直径8mm,最大转速8万转/分钟,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自研空心杯电机绕线设备,可实现空心杯电机全自动批量生产,掌握了减速箱核心技术,自研的空心杯电机+减速箱配套产品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且公司未来还计划推出更小尺寸的空心杯电机,并配套减速箱,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总结

随着人形机器人等高端应用的快速发展,空心杯电机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尽管技术壁垒较高,但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并购等方式,正在加速布局并逐步提升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空心杯电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逐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异步电机驱动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异步电机驱动系统.jpeg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异步电机驱动系统作为一种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技术,正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选择之一。本文将从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优势、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核心价值

一、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

异步电机(感应电机)是一种通过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磁场相互作用来实现能量转换的电机。其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当定子绕组通入三相交流电时,会产生旋转磁场,转子导体切割该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形成感应电流。转子电流与定子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驱动电机旋转。


二、异步电机的优势

成本优势:异步电机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定子、转子和外壳组成,不需要复杂的永磁体或电子控制系统。这使得其制造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生产,尤其适用于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市场。

可靠性高:异步电机的转子无电刷和滑环,减少了机械磨损和故障点,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其耐用性和适应性使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稳定运行。

调速性能好:异步电机可以通过改变供电频率实现无级调速,配合变频器能够实现宽范围的速度调节,满足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需求。

散热性能佳:异步电机的散热主要通过空气对流实现,其散热效率较高,能够在高负载和高温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减少了因过热导致的故障风险


三、应用场景

异步电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主驱动系统中,尤其适合中低端市场和城市通勤车辆。例如,比亚迪的部分车型和特斯拉Model 3的早期版本均采用了异步电机。此外,异步电机还可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辅助驱动系统,与其他电机或发动机协同工作,实现高效的能量管理


四、未来发展趋势

高效化与轻量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异步电机的效率不断提升。通过优化电机设计、采用新材料和改进制造工艺,异步电机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重量和体积将显著减小。例如,采用高性能硅钢片和优化的绕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电机的铁损和铜损。

集成化与智能化:异步电机将与变频器、控制器等部件进一步集成,形成一体化的驱动系统。这种集成化设计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还减少了空间占用和成本。同时,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算法,异步电机的调速性能和能效将进一步优化。

多电机协同驱动: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辆中,异步电机将与其他类型的电机(如永磁同步电机)协同工作,形成多电机驱动系统。这种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异步电机和永磁电机的优势,实现更高的系统效率和更好的动力性能。

新能源商用车的应用:异步电机凭借其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将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电动卡车和电动客车可以利用异步电机的高扭矩输出和良好的散热性能,满足重载和长距离运输的需求


五、总结

异步电机驱动系统凭借其成本低、可靠性高、调速性能好等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异步电机将朝着高效化、轻量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未来,异步电机有望在更多中高端车型中得到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emonline_home_ch.jpg    

one button multiphysice.png        

Design Manual for Humanoid Robots.png    
  • 0

    开心

  • 0

    板砖

  • 0

    感动

  • 0

    有用

  • 0

    疑问

  • 0

    难过

  • 0

    无聊

  • 0

    震惊

评论已有 0

登录之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