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聚焦前沿:双电机驱动与材料变革,解码电机产业新动能电机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5-04-22 16:18:1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互联网  
公众号首图.png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电机技术正成为决定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双电机驱动技术凭借高效节能、动力持续等优势,重塑车辆性能边界,从奔驰、比亚迪到特斯拉,头部车企纷纷布局;而电机原材料领域同样暗流涌动,铁芯、磁钢、漆包线等材料的革新,正突破强度、成本与性能的多重瓶颈。技术迭代如何改写产业格局?材料创新又将如何赋能电机未来?本文聚焦双电机驱动与原材料两大赛道,深度解析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能源汽车双电机驱动技术解析


   

一:双电机驱动技术的优势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分类.jpeg 

提升效率:单电机在低速、高速轻载等情况下效率较低,而双电机通过不同搭配,可扩大高效区,提升整体效率。例如,在低速重载和高速轻载时,双电机系统能更好地维持高效率运行,相比单电机效率提升显著。

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具备四种操作模式:单电机驱动、双电机驱动、单电机再生制动、双电机再生制动。双电机系统在发电模式下拥有更多高回收效率空间,从而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

无动力中断:单电机搭配多档位变速箱虽能提高效率,但存在换挡动力中断问题。双电机协调控制则可避免动力中断,提升驾驶体验。

降低制造难度和总重量:单个电机若要满足高性能和高转速范围,设计制造难度大且总重量大。双电机系统通过分解任务,降低制造难度和总重量。例如,一台100kW的电机性能可由两台较小功率电机组合实现,总重量可降低30%以上。


               

       

二:双电机驱动技术的应用案例

双感应电机                            

奥迪e-tron双感应电机.png        

奔驰EQC:采用前后双感应异步电机组合,前电机优化中低速效率,后电机提供更强动力。最大功率300kW,峰值扭矩765N·m,0-100km/h加速时间5.1秒,能耗约25kW·h/100km。其优点是成本低、布置灵活,但能耗和体积较大。

奥迪e-tron:采用中央双电机构型,两个电机和减速器对置布置,通过半轴驱动车轮。这种设计簧下质量小,制造技术成熟,但传动系统占用底盘空间较大,多用于高性能汽车。

蔚来ES8创始版:搭载前后感应+永磁双电机,感应电机提供高功率和大扭矩,永磁电机提升效率。系统综合功率480kW,峰值扭矩850N·m,零百加速4.1秒。其电机采用扁线绕组工艺,效率和功率密度显著提升。

双永磁电机                                    

比亚迪汉双永磁电机.png                

比亚迪汉:汉EV四驱版采用前后双永磁同步电机,前置电机最大功率163kW,后置电机最大功率200kW。最高转速15500转/分,搭载刀片电池,NEDC续航里程550公里。其后置电机采用SIC电控,提升高温工况下的可靠性。

小鹏P7四驱版:前后轴各布置一个永磁同步电机,前电机最大功率196kW,后电机最大功率120kW。综合功率316kW,扭矩655N·m,0-100km/h加速时间4.3秒。双电机四驱系统可全域无级动力分配,提升车辆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保时捷Taycan:采用前后永磁同步电机,后电机提供更强动力。其电机采用hairpin绕组技术,提升性能和效率,但高速时需注意交流损耗问题。

异步+永磁双电机                            

特斯拉 Model 3 异步+永磁电机.jpeg            

特斯拉Model 3性能版&Model Y:前轴采用交流异步电机,后轴采用永磁同步电机。这种搭配利用感应电机在高速、永磁电机在低速的高效区,实现效率互补。Model Y的扁线电机进一步优化了体积和功率密度。

全新蔚来ES8:采用前180kW永磁+后300kW感应电机,系统综合功率480kW,峰值扭矩850N·m。前后电机功率升级,体积更小,效率更高。

大众ID系列:ID.4 CROZZ采用前异步感应+后永磁同步电机配置,后驱版峰值功率150kW,扭矩310N·m,续航601km;四驱版峰值功率80/150kW,扭矩162/310N·m,续航560km。

   

三:双电机驱动技术的未来趋势

优化配置:感应+永磁的组合逐渐成为主流,这种搭配能充分利用两种电机的优势,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例如,比亚迪、蔚来等车企都在逐步优化其双电机配置。

轻量化与高效化:采用扁线电机、SIC电控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电机重量和提升效率。特斯拉、小鹏等车企的实践表明,这些技术可显著提升车辆性能和续航里程。

复杂控制算法:双电机系统结构更复杂,需要更先进的动力耦合装置和控制算法。例如,现代E-GMP平台在双永磁电机基础上增加离合器,减少机械摩擦损耗和铁耗。

多样化应用:双电机技术不仅应用于乘用车,还在商用车、高性能跑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保时捷Taycan、奥迪e-tron等高性能车型均采用双电机方案。


           

       

四:  总结                                

双电机驱动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优化电机组合和控制策略,可大幅提升车辆效率、性能和续航里程。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双电机系统将更加轻量化、高效化,应用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电机主要原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技术挑战

电机主要原材料的发展趋势与技术挑战.jpg    


                   

铁芯工艺及材料性能现状与挑战

现状与趋势:电机铁芯材料需向高强度、低铁损、高磁导率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高效高强无取向硅钢材料的屈服强度可达460MPa,但与需求仍有差距。


技术挑战:                                

高强度材料的磁特性与强度匹配问题。

取向硅钢的冲压和应用难题。

定转子材料分开选材带来的成材率控制问题。


未来方向:

开发600MPa及以上强度的无取向硅钢。 

推广快速自粘结软磁材料。


                   

磁钢材料性能及核心工艺现状与挑战

现状与趋势:钕铁硼作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但随着技术发展,其成本和性能面临瓶颈。


技术挑战:

高性能磁石需求增加,但重稀土资源稀缺且价格波动大。

磁石的涡流热效应在高速电机中凸显。


未来方向:

开发低重稀土或无重稀土磁石。

研究高丰度稀土在钕铁硼中的应用。


                   

漆包线材料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与趋势:漆包线从圆线向扁线、从低压向高压、耐电晕、耐油水方向发展。高压化和油冷技术对绝缘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挑战:

高压绝缘系统需提升防晕和耐晕能力。

油冷技术对绝缘材料的相容性要求高。


未来方向:

开发超厚漆膜和超长耐电晕的特种漆包线。

研究新型导体结构以降低交流损耗。


                   

二次绝缘材料的现状与挑战

现状与趋势:绝缘材料的导热能力远不能满足功率密度提升的需求。绝缘材料需在绝缘性能和散热能力之间找到平衡。


技术挑战:

绝缘材料的导热能力不足。

绝缘厚度影响电机槽满率和性能。


未来方向:

开发高导热性能的复合绝缘材料。

研究新型绝缘材料的应用工艺。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emonline_home_ch.jpg    

one button multiphysice.png        

Design Manual for Humanoid Robots.png    
  • 0

    开心

  • 0

    板砖

  • 0

    感动

  • 0

    有用

  • 0

    疑问

  • 0

    难过

  • 0

    无聊

  • 0

    震惊

评论已有 0

登录之后才能发表评论